01 实验猪麻醉的特别考量
猪的体型变化较大,但大多数实验用猪的体重小于50公斤。因此,以下大多数内容适用于小体型的猪(迷你猪或幼年猪)。猪的身体结构和解剖特点使得徒手保定很难,因此需使用机械保定(如吊带、“猪板”)和/或药物保定法。
1.血管通路:猪的浅表静脉非常少,因此肌肉注射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。当需要静脉通路时,耳静脉、隐静脉或头静脉是最常用的部位。中央耳静脉是插管最为稳定的部位。根据动物的大小,这条静脉可接受22G或更大的导管。如需长期输注,建议植入血管通路装置(VAP,vascular access port)。
2.气管插管:猪是较难插管的物种之一,操作不当可导致严重的创伤。创伤可能导致喉部破裂或气管插管进入皮下。为便于正确插管,动物应处于较深的麻醉水平,强烈推荐使用镇静剂、抗焦虑药、解离药或其组合作为术前用药或诱导剂。
3. 注意事项:猪也非常容易出现血管痉挛和室性心律失常。它们的肺组织非常脆弱,易因过度充气而受损;通气压力应保持在18-22 cm H2O。
4.恶性高热(MH,Malignant Hyperthermia):猪的最大麻醉特点是某些品种在特定麻醉方案下易患恶性高热。恶性高热主要影响长白猪、皮特兰猪和波中猪。它被描述为由吸入麻醉剂、琥珀胆碱以及应激或运动诱导的“骨骼肌代谢旺盛综合征”。恶性高热的早期症状包括pH和pO2的下降,以及乳酸、pCO2、钾和温度的升高。它通常发生在诱导期间。
1)预防恶性高热的最好方法是避免使用已知的易感品种。另外,应采用适当的麻醉方案(如氯胺酮、阿片类药物、苯二氮卓类药物已被成功应用)、避免围手术期压力和运动,并避免使用与恶性高热相关的药物,包括琥珀胆碱、氟烷、异氟醚、恩氟醚和地氟醚。丹曲林可用于恶性高热的治疗和预防。
2)猪还有另一种类似于恶性高热的状况,但被认为是不同的,其特点是在恢复期体温严重升高和高乳酸血症(>2.5 mmol/L)。这种状况可以通过冷却干预(如冰、静脉输注冷的液体和风扇)来进行治疗。
5. 麻醉前禁食
1)为减少反流和误吸的风险,在镇静或麻醉前应禁食至少8小时,但不超过24小时。与特殊操作(如胃肠道手术)相关的需超过24小时的禁食应在方案中描述。
2)移除可能被摄入的任何垫料或环境丰富物品。
3)麻醉或镇静前不要限制饮水。
4)对于新生或生病动物进行禁食需特别注意。在对这些动物禁食前,建议咨询所在机构的兽医。
麻醉或镇静期间,应在眼睛上涂抹无菌眼膏,以防角膜干燥。
02 监测与恢复
标准哺乳动物监测技术适用于猪类——监测的目标应是维持心血管的稳态和核心体温。了解所用麻醉剂的基本生理效应对于正确解读监测参数至关重要。对于简单、短时的手术,监测生命体征(如体温、心率、呼吸频率)和脉搏血氧饱和度可能已足够。对于更具侵入性的手术,可能需进行血压监测和血气分析。体温监测至关重要,尤其对于易患恶性高热的品种。
下颌张力最可靠地反映麻醉深度,应在整个过程中进行评估。如果无法接触下颌,可使用眼部和其他肌肉反射作为替代评估指标。
麻醉辅助药物:1. 使用镇静剂等麻醉辅助药物进行术前给药和诱导,便于气管插管和手术准备。
2. 乙酰丙嗪(0.11–1.1 mg/kg,IM、IV或SC)常单独用于镇静或麻醉前用药。高剂量可能引发α-肾上腺素能阻滞(导致低血压、外周血管扩张等),因此在心血管研究中可能被视为禁忌。
3. 地西泮(0.5-10 mg/kg SC;0.44-2 mg/kg 缓慢静注)或咪达唑仑(0.1-0.5 mg/kg IM、SC或IV)可作为有效的术前镇静剂。地西泮以1 mg/kg/hour的速度持续输注超过6小时可能导致严重的低体温。咪达唑仑比地西泮更适合肌肉注射,因为它在肌肉中的吸收更稳定。苯二氮䓬类药物可能延长恢复期,尤其是术中应用时)。其特异性拮抗剂氟马西尼(0.02 mg/kg IV)可用于逆转咪达唑仑或地西泮的作用。
4. 抗胆碱药格隆溴铵(0.004-0.01 mg/kg IM)可用于气管插管期间减少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,发挥迷走神经阻滞效应(阻断迷走神经刺激及继发心动过缓)。若平均动脉压(MAP)降至60 mmHg以下且液体推注不足以纠正低血压时,可在术中使用。但此类药物的滥用可能诱发窦性心动过速。
03 常用全身麻醉剂
吸入麻醉剂是科研场景的首选。可通过注射麻醉剂诱导,然后进行气管插管,再以气体麻醉剂安全地维持长时间麻醉。
1. 异氟烷(Isoflurane)血/气分配系数低,麻醉恢复快且麻醉深度可快速调节。尽管异氟烷也会产生剂量依赖性的心血管系统抑制,但它在所有当前使用的吸入麻醉剂中具有最大的安全范围,被认为是猪的首选吸入剂。
2. 七氟烷(Sevoflurane)生理效应与异氟烷相似,可替代使用。
在某些实验操作中,可将注射麻醉剂作为吸入麻醉的辅助药物。分离麻醉剂(如氯胺酮)是猪最常用的麻醉剂,其快速制动作用安全且对心血管抑制轻微,但内脏镇痛与肌松效果差,常需与赛拉嗪(xylazine)等其它药物联用。氯胺酮单独使用或联用的剂量参见下表。
1. 作者推荐方案:
舒泰(替来他明/唑拉西泮,4.4 mg/kg)联合赛拉嗪(2.2 mg/kg),肌注诱导效果优异,可快速镇静以便插管和置管。
1)大剂量时需分次注射;
2)使用Zoopharm 200 mg/mL规格可将氯胺酮的注射体积减少一半。
2. 阿替美唑(Atipamezole)可作为赛拉嗪的逆转剂,但术后镇痛需求存在时不建议常规逆转,因为赛拉嗪在术后仍提供一定程度的镇痛。逆转仅限紧急情况或非手术操作中,如用于非侵入性操作的化学保定。
04 其他全身麻醉剂
吸入麻醉剂:
1. 一氧化二氮(笑气,N₂O):可使异氟烷所需浓度降低50%,对于某些心血管研究可能有用。它不可单独作麻醉剂使用,需与氧气按1:1或2:1比例混合,并联合其它吸入麻醉剂。此外,它无法被活性炭罐吸收,必须配备负压废气清除系统。
2.注射麻醉剂
1)阿片类药物可与其他麻醉剂一起持续静脉输注使用,因它们能增强镇痛效果,心血管抑制轻微,并可防止心律失常。芬太尼、舒芬太尼及其组合是猪中最常用的阿片类药物。芬太尼可引起剂量依赖性的N-甲基-D-天冬氨酸(NMDA,N-methyl-D-aspartic acid receptor)受体激活,因此建议与氯胺酮或右美沙芬联合使用。
2)舒泰/赛拉嗪组合的一种新方案是TKX:舒泰(替拉唑,Telazol)、氯胺酮和赛拉嗪。这种麻醉方案的优点是增加了麻醉的解离成分,从而减少了在TK方案中可能引发的后肢无力。
配制:将未开封的Telazol冻干粉与2.5 mL氯胺酮(100 mg/mL)和2.5 mL赛拉嗪(100 mg/mL)混合。最终分离麻醉剂(替他明和氯胺酮)浓度为100 mg/mL,赛拉嗪和唑拉西泮浓度分别为50 mg/mL。与TX方案相比,苯二氮卓类成分减少了25%。
3)GKX(愈创甘油醚-氯胺酮-赛拉嗪;“Triple Drip”):这种药物组合的主要优点是恢复非常迅速(30-45 min)。缺点是,它必须静脉注射来进行诱导麻醉。
配制:用5%右旋葡萄糖水溶液中配置5%愈创甘油醚,然后每毫升中加入2 mg氯胺酮和1 mg赛拉嗪。
05 猪用麻醉剂及复合麻醉方案
06 局部麻醉剂
若局部麻醉作为唯一的麻醉形式,需结合镇静剂及在吊带中进行手动固定。最常用的区域麻醉剂为利多卡因,其起效迅速,作用持续时间为90-180分钟。长效局部麻醉剂,如布比卡因,可提供180-300分钟的镇痛效果,但起效较慢。除硬膜外镇痛外,局部麻醉剂仅适用于微创操作。
伤口输注导管,即“浸润导管”,可用于向手术部位持续输注局部麻醉剂。
利多卡因与布比卡因可按1:1比例混合使用,以优化药物动力学特点。总剂量需确保不超过利多卡因8 mg/kg及布比卡因2 mg/kg的安全限值。
来源:实验动物那些事儿公众号
上海市虹桥商务区万通中心
Copyright © 2012-2023 CEIDI西递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45524号